CAR-T疗法未来构想:向左走,向右走?
2024-07-10 点击量:1019
近日,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大会完美落幕,会上由CAR-T之父Carl June教授领衔,多位专家共同讨论了CAR-T疗法的未来发展方向:“How will CAR-T evolve in the future?”。
本期小编与您分享Yi Lin博士(美国梅奥诊所)和 Claire Roddie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癌症研究所)的精彩报告,分别探讨了CAR-T疗法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向左走(优化不良事件管理、探索基于门诊的CAR-T治疗),向右走(分析耐药机制探索双靶点CAR-T疗法)。
一
向左走1:优化AE管理早期识别AE
高风险患者并采取适当策略
一项为期5年的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纳入接受Axi-cel治疗的298例R/R LBCL患者,旨在评估Axi-cel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结果显示:Axi-cel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验证了与ZUMA-1研究相当的长期生存率,中位总生存期为34.9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40.3%,其中43%的患者不符合ZUMA-1研究的条件1。证实Axi-cel在更广泛的真实世界人群中同样具有治愈潜力。
CAR-T展现良好疗效的同时也伴随着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是否可以考虑通过优化患者治疗路径以减少这些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包括在患者识别、单采、淋巴细胞清除和CAR-T细胞输注等环节采取措施,并探索风险预测模型以帮助预测和管理这些风险。
1. 识别高危患者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58例R/R LBCL患者,探讨CAR-T治疗后的造血重建模式和预测标志物。使用CAR-HEMATOTOX评分预测与CAR-T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显示:CAR-HEMATOTOX评分可识别CAR-T回输后97%的伴再生障碍特征的患者2。
Greenbaum U等对接受Axi-cel治疗LBCL患者的CRS和ICANS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EASIX-F模型预测CRS,EASIX-FC模型预测ICANS。结果表明:清淋化疗前测量的EASIX评分与Axi-cel治疗LBCL后的CRS、ICANS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相关3,即EASIX评分有助于识别CRS、ICANS高风险患者群体。
2. CAR-T治疗后CRS和神经毒性的药物干预
目前正在探索多种手段用于减少CRS的严重程度,包括:直接靶向T细胞、目标细胞掩蔽、激酶抑制剂、直接抗细胞因子(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和免疫效应细胞活性、IFN-γ抑制剂、IL-6/IL-6R抑制剂、IL-1受体激动剂)等。
导致神经毒性的机制:1)CRS;2)CAR-T细胞可能靶向大脑中的CD19+细胞,增加血脑屏障的渗透性;3)系统性炎症激活内皮细胞,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4)白介素1介导的神经元死亡。因此,针对神经毒性的干预措施包括:干预CRS的抗细胞因子、内皮细胞损伤/血脑屏障保护等,旨在减少CAR-T细胞疗法中的神经毒性,提高安全性。
二
向左走2:基于医院的CAR-T门诊
治疗具有可行性
CAR-T回输后的随访监测是不良事件(AEs)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在CAR-T输注后可以进行家庭护理和远程监测,即利用可穿戴设备和远程监测工具,使患者能够在家庭环境中接受一定程度的监测,便于实现门诊应用。门诊应用可拓宽CAR-T治疗的可及性,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克服床位数的限制。
以医院为基础的门诊CAR-T治疗是可行和可耐受的。以梅奥诊所为例,探索了以医院为基础的门诊CRA-T疗法。结果显示,门诊CRS/ICANS的发生率与既往真实世界研究相当4,非复发死亡仅为1.7%,其中与Axi-cel相关的非复发死亡为0%,32%的患者入院发生在>3天后,桥接治疗中升高的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脱氢酶(LDH)与早期入院相关4,可进行密切关注以预测患者早期入院风险。
1. 远程患者监测有助于CAR-T门诊应用
CAR-T远程患者监测项目包括CRS、神经毒性、感染、体能失调/脱水等。使用该类工具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预测早期入院的可能性。
除了医院门诊团队(HBO)外,还需要社区护理团队(CPM),两个团队的沟通和协调对提供连贯的门诊治疗至关重要。HBO团队负责与CPM沟通,招募合适的患者,并决定患者管理方案。CPM团队则在患者家中进行评估,包括监测CRS/ICANS症状,采集实验室标本,并与HBO团队讨论评估结果5。
研究显示,在HBO干预的情况下,联合CPM可以改善门诊CAR-T患者复发率4,5。使用远程患者监测可以帮助识别变化的早期迹象,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门诊就诊。强调远程监测在优化患者护理和资源分配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在提高治疗效率方面的潜力。
2. 门诊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要求及关键考量因素
适合门诊治疗的患者应具备肿瘤包块小、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无症状且肿瘤不生长、早转诊、ECOG PS为0分、低炎症状态、有照料者、依从性好等理想因素。对于老年、有心脏、肾脏或肺部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照料者支持不足的患者需谨慎考虑是否可以使用门诊CAR-T治疗6。
门诊CAR-T细胞治疗管理的关键考量因素包括:后勤支持、基础设施、医保报销规定、护理和教育、监测技术、患者和/或医生的偏好7-9。
三
向右走:探索耐药机制开发
双靶点CAR-T
尽管CD19 CAR-T疗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对CAR-T耐药,其原因复杂,可能包括T细胞功能障碍、肿瘤微环境(TME)引起的免疫抑制、高肿瘤负荷和抗原逃逸等。其中抗原逃逸(靶抗原表达缺失或下调)是侵袭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耐药的主要机制10。理论上,可以通过靶向两个抗原的双靶点CAR-T来克服与抗原丢失相关的CAR-T耐药性。双靶点CAR-T细胞策略包括共同给药、共转导、串联CAR和双顺反子CAR,通过不同的生产过程和给药方式,旨在提高CAR-T细胞的疗效和安全性。双靶点CAR-T已在1期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结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这些疗法10。
四
总结
CAR-T细胞疗法具有治愈R/R LBCL的潜力,但同时也有发生AEs的风险,因此在患者治疗路径中优化AEs管理至关重要,对于低风险患者探索以医院为基础的CAR-T门诊管理是可行和可耐受的。此外,开发双靶点CAR-T有望克服CAR-T耐药,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Carl June教授在会议总结时指出,除了开发新型CAR-T疗法,在现阶段,还需要探索更多途径以减少CAR-T制备的等待时间,以提高未来CAR-T治愈疗效:1.减少培养的时间;2. 尽早单采,探索全血采集,带来更多优质T细胞;3. 提高自动化程度;4.开发非病毒载体CAR-T;5.开发同种异体的通用型CAR-T等。
CAR-T引领LBCL迈向治愈时代,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