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tmut Michel 教授
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mut Michel)教授,德国生物化学家,皇家学院外籍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得 1988 年诺贝尔化学奖。其成果是通过膜蛋白的结晶和从紫色细菌红色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viridis)阐明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他与 Robert Huber 和 JohannDeisenhofer 共同获奖。目前,他的开拓性工作已经在医学包括神经,肿瘤,心脏、内分泌、代谢、消化、遗传、骨骼、生殖医学、呼吸系统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
洪丰 教授
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NIH)博士后,纽约西奈山(Mount Sinai)肝病中心, 任高级研究员。干细胞专家,海归教授。
洪丰教授长期从事干细胞治疗肿瘤的研究,在干细胞、肿瘤细胞的分离、体外扩增培养方面有长期的独到的经验。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发表论文累计影响因子(IF)193, 第一作者论文累计影响因子83。并荣获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2003年杰出研究者奖(见附件)。主要主持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
马春玲 教授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免疫学会会员,中华微生物学会会员 ,美国肿瘤研究学会(AACR)会员,美国免疫学家学会(AAI)会员。
李贺书 教授
加拿大海斯科抗衰老中心(HESCA Anti-aging Center Canada Ltd.)创始人、董事长。曾任医学免疫学教授、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在加拿大获得自然医学博士学位。加拿大温哥华抗衰老学会理事长。目前从事自体细胞移植与自然医学之抗衰老的研究与临床工作。
苑存忠 博士
军事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遗传学博士、基础医学博士后。近五年内承担“863”计划课题1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技基金5项。 近五年内发表SCI收录论文四十余篇。近五年内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6项。
肖奇才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具有多年药物化学和光动力药物研发经验,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54.564),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5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已授权1项)。
杨立朝 博士
杨立朝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神经药理学博士,厦门大学药理学博士后。专注于心脑血管病变领域,重点研究PPARα对心脑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并注重从油酰乙醇胺结构类似物中筛选一批以PPARα为靶点的防治心脑血管病变药物,为进一步转化和开发新药奠定基础。
马端博士 教授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副主任。
东亚人类遗传学会秘书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刊物Biosescience Trends编委,《中国产前诊断杂志》副主编,《生殖与避孕》常务编委,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医学分子生物学、中国临床神经科学、转化医学杂志杂志编委。承担国家973、863、重大新药创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教育部重点、上海市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5项。
戴方平 教授
德籍科学家、德国弗莱堡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戴教授具有多年的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医学及基因组信息学方面的研究经验,在相关领域拥有多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首次提出对肿瘤标本可同时高通量检测目前临床抗肿瘤个体化用药所需检测基因群。
姜昕 副教授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副教授、副研究员、注册病理执业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药学会、毒理学会首届毒性病理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国兽医病理学家,上海基因健康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上海疾病预防与控制毒性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基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