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这种息肉很危险,几乎100%会癌变!
2024-07-12 点击量:1068
这种息肉,数量可超过100个,如果不治疗,终将发生癌变,癌变几率可达100%!
12岁女孩总觉得累、间断性便血 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密密麻麻都是息肉 病例 医生查看检查结果后,详细询问家族史,考虑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所致的便血及贫血。 0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CFAP:以遍布整个结直肠、数目>100个的腺瘤性息肉和微腺瘤为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患者十几岁时开始出现腺瘤,如不治疗,至50岁时100%的患者会转变为结直肠癌 。 AFAP:具有10-99个同时性结直肠腺瘤,并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的患者被定义为AFAP。与CFAP相比,AFAP患者有腺瘤数目少、发病年龄晚、更多地分布于近端结肠的特点。 MAP:由MUTYH 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同时APC基因突变检测阴性。MAP临床表现多样,肠道表型有典型的多发性腺瘤样息肉(其息肉类型也可以是增生性或无蒂锯齿状息肉)或无伴发肠道息肉的结直肠癌。 Gardner综合征:最早由Gardner和Richards报告的结肠息肉病三联征,即结肠多发息肉、多发骨瘤和皮肤软组织肿瘤。 Turco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综合征,表现为伴有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 FAP患者胃肠道内多发的息肉性病变 02腺瘤性息肉 03增生性息肉 这种息肉非常常见,但是癌变的风险非常低,常见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成群微小息肉。 50岁以上成人几乎将近一半的人会有这种息肉,愈年长愈多,抽烟者也会比较多。因为这种息肉风险极低,临床上不会去切除或摘除,很多人被医师告知不需要处理的息肉,就属于这类。 如果在检查中发现这种病灶,切勿恐慌,也不需要常常为此追踪。 有一类与增生性息肉十分类似,但是具有癌变可能性的息肉叫做「锯齿状腺瘤」,就必须予以切除。 04炎症性息肉 这类息肉有时候看起来红红的很吓人,常被误以为是已经癌变的腺瘤性息肉,其实它不太会进展为癌,但是由于血管丰富,偶尔会发生出血,所以有时候医师还是会把它切掉。 这种息肉常见于50岁以下,尚未到肠癌筛检年龄的年轻族群。 05 青年性(幼年性)息肉 这种息肉多半发生在较年轻的族群,鲜少会癌变,但是跟发炎性息肉一样,有时候也会出血,所以医师也会把它切掉。 哪些息肉需要切除? 并非所有息肉都是必须切除的。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是一定要切除的,至于其他息肉是否要切除,就看医师的诊断能力与临场判断。 在某些状况下,部分非肿瘤性息肉在内视镜下看起来像肿瘤性息肉的时候,医师为了不遗留肿瘤性病灶在肠子里面,也会先把息肉切除后,留待病理化验出炉再进行最后诊断。 息肉切除后需要注意什么? 1. 息肉切除术后需休息3天,一般情况卧床,可下床大小便,每天散步2-3小时,需要强调的是卧床休息,但不代表24小时不下床,长时间卧床可导致静脉血栓并发症。3天后可恢复日常活动。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避免伤口撕裂、钛夹脱落导致大出血。 2. 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禁便秘及用力排便,防止过于用力导致创面出血及穿孔可能,有便秘病史的患者可以口服通便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以保持大便通畅。 3. 较大息肉创面较大时需要禁食1天(具体看医生建议),一般息肉切除需要禁食2-4小时,待麻醉完全清醒及无腹痛后,可进食全流质1天。如仍无腹痛及便血情况,可过度到半流少渣饮食3天。3天后可普通饮食。忌烟酒、酸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4. 无论何时出现突发腹痛及便鲜血、黑便、头晕等及时就医,以防穿孔及出血及时处理。 息肉切除后怎么复查? 息肉切除后,应强调定期胃肠镜随访,早期发现新的病变和局部复发病变,并及时处理。 1. 对于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10 mm)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2~3年进行初次随访,具体间隔视患者意愿、医生的选择而定; 2. 对于3~10个腺瘤,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0 mm、有绒毛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如果确定息肉完全切除且整块切除的在息肉切除术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 3. 在1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随访间隔应在1年以内,并考虑是否有潜在家族息肉病的可能; 4. 对于接受分块切除无蒂型息肉的患者应该在随后的3~6个月进行随访,从而验证息肉是否被完全切除; 5. 对于疑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加强随访,同时对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做肠镜检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后期大多数癌变); 6. 单个良性息肉摘除术后,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多发良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参考资料:
2. 胃与肠科普:《息肉有这几种,哪些需要切除?切除后还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