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次自体N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治疗肺癌,原发肿瘤显著缩小,肿标大幅下降
2024-07-22 点击量:1039
自然杀伤(NK)细胞在癌症免疫治疗中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一线或维持治疗失败的患者,免疫治疗结合其他方法后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本文报告了一例61岁的男性患者,他的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呈现阳性,患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IV期)。虽然患者接受了标准治疗(Keytruda),但仍出现新病灶。因此,患者接受了自体NK细胞治疗、吉西他滨和贝伐单抗的联合治疗。
NK细胞从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扩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经过6次自体NK细胞与吉西他滨和贝伐单抗联合输注,患者的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显著缩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联合治疗期间没有报告任何副作用,血液系统、肝脏和肾脏也没有观察到毒性。这一病例表明,免疫细胞联合治疗方案对PD-L1表达的晚期NSCLC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论文截图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形式,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并且导致了高昂的医疗费用。贝伐单抗(Avastin®)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1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止其与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受体(VEGFRs)结合,抑制血管生成。贝伐单抗可以减少现有肿瘤的大小并通过抑制异常肿瘤血管的形成来抑制肿瘤生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贝伐单抗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转移性非鳞状NSCLC。根据各种国际指南,贝伐单抗与化疗的联合用于晚期NSCLC的一线和维持治疗。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贝伐单抗与新分子疗法或免疫疗法联合用于维持治疗或疾病进展也有应用。
病例报告
2019年5月,一名60岁的男性患者因咳嗽、背痛和疲劳等症状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CT扫描显示左肺上叶有一个25×31毫米的原发肿瘤,侵入纵隔组织并包绕主动脉(图1A)。纵隔处有几个淋巴结,最大的为5×15毫米,而右肺上叶有两个结节,大小分别为5毫米和7毫米。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显示为腺癌,病理分期为T4N2M1a(IV期)。肿瘤标志物显示CA125轻微升高(55U/ml),而CA199和CEA在正常范围内。分子分析未发现EGFR突变。由于病灶较大且侵入纵隔,无法进行手术。
图1:首次诊断原发肿瘤的CT扫描检查
从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患者接受了一线治疗,包括3个周期的卡铂(650毫克,AUC5)加紫杉醇(300毫克,175毫克/平方米),在第三个周期进行放疗。患者取得了部分缓解,临床和副临床症状均有改善。PET/CT扫描显示原发肿瘤的大小减少至12×7毫米(图1B),肿瘤标志物值在2019年12月恢复正常。
然而,2020年5月,疾病局部进展。PET/CT扫描显示原发肿瘤大小为28×29毫米(图2A),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为11.2,粘连于纵隔胸膜和主动脉。此外,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出现9×6毫米的结节(图2B),左侧肺门处出现几个小结节,大小均小于10毫米。
图2:联合治疗前后的原发肿瘤变化
患者显示PD-L1表达阳性(25%),被指示接受二线治疗,包括4个周期的阿仑单抗(500毫克×2)、卡铂(150毫克×2,450毫克×1)和Keytruda(4毫升×2)。然而,2020年9月的PET/CT扫描显示病情不稳定。原发肿瘤大小增加至26×35毫米(SUVmax:22.6)(图3A)。此外,出现了新的右侧锁骨上淋巴结、前纵隔和气管侧的淋巴结,以及两侧肺门处的几个淋巴结。由于疾病进展,患者的治疗方案被改变。2020年10月,患者住院接受自体NK细胞输注,共进行了6次输注,联合使用吉西他滨和贝伐单抗。在入院时,患者无发热,脉搏率为每分钟79次,血压为110/70毫米汞柱。他有干咳和左胸部隐痛。除白细胞计数(2.81 G/L,低于正常)外,其他血液学和血液生化结果均正常。
图4:NK细胞治疗后的免疫表型变化
自体NK细胞免疫治疗:从患者外周静脉采集20毫升血液,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在含有细胞因子IL-2、IL-12和IL-18的AIM-V培养基中培养、激活和增殖21天后,细胞被收获、计数,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根据表面标志物确定每种免疫细胞的比例,评估培养后的细胞:淋巴细胞(CD45+):B淋巴细胞(CD45+CD19),T淋巴细胞(CD45+CD3+CD16+CD56-),NK细胞(CD45+CD3- CD16+CD56+),NK-T细胞(CD45+ CD3+ CD16+CD56+)。细胞安全性通过培养基的细菌学检查、支原体检测和内毒素检测进行评估。经过21天的培养,获得的细胞数量超过5×10^8活细胞,其中NK细胞比例超过60%,所有细胞样本均无细菌、支原体和内毒素,符合安全标准。收集到的NK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回输到患者体内。
患者在4.5个月内共接受了6次自体NK细胞输注,每3周一次(图4)。在此期间,患者还接受了吉西他滨(1800毫克)在第1天和第8天(每3周2个周期)以及贝伐单抗(400毫克,每3周2个周期)的联合治疗。经过4.5个月的联合治疗,患者的干咳和胸痛症状消失,食欲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图5)。在联合治疗期间没有观察到显著副作用,肝肾功能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图6)。2021年3月和9月的PET/CT扫描显示原发肿瘤大小显著缩小(图3B, 3D),纵隔和锁骨上淋巴结也未见异常。
讨论
本文描述了一名晚期NSCLC(IV期)患者,PD-L1表达阳性(+25%),在接受4个周期的阿仑单抗、卡铂和Keytruda的标准治疗后病情进展。随后,患者更换为自体免疫治疗、贝伐单抗和吉西他滨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反应。
贝伐单抗是一种针对VEGF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抑制现有血管的生长并防止新血管的形成。Sandler的研究表明,接受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治疗的NSCLC患者组比仅接受化疗的组在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此外,贝伐单抗与阿特珠单抗的联合显示出对进展性NSCLC患者具有有前途的抗肿瘤活性,并且耐受性良好。在EGFR T790M突变的NSCLC患者中,联合使用贝伐单抗和奥希替尼的疗效可能比单独使用奥希替尼更好。在接受贝伐单抗和奥希替尼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总反应率更高,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也显著提高。
近年来,在免疫学领域以及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自体NK细胞治疗被视为未来癌症治疗的有前途的候选方案。许多研究已经阐明了NK细胞在支持整个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与人体多种疾病的关系。大多数NK细胞在表面表达CD16(FcγRIII)标志物,能够结合IgG1、IgG3的Fc区域并引起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因此,当NK细胞输注到患者体内时,它们不仅通过抗体对靶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还能够动员其他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癌症治疗。
最重要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NK细胞可以识别和摧毁癌症干细胞,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自体NK细胞治疗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从而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根据Mao的研究,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Keytruda联合NK细胞治疗后,生存时间较长。此外,接受多次NK细胞输注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比仅接受一次NK细胞输注的患者更长。对于具有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NK细胞治疗组的血清CEA和CA125值低于非NK治疗组,而接受自体NK细胞的组的反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患者在确诊时接受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之后病情进展,并发现PDL-1阳性。尽管患者接受了Keytruda的标准治疗,但仍出现了新病灶。因此,患者接受了自体NK细胞治疗、吉西他滨和贝伐单抗的联合治疗,取得了非常积极的初步结果。
临床和副临床结果表明,联合治疗在该患者中是安全且有效的。在所有输注期间和之后对患者进行监测,目前没有报告副作用,如发热、寒战、皮疹、高/低血压、呕吐/疼痛、腹泻、关节痛或肌肉痛。此外,每次输注后的副临床指标评估结果仍在正常范围内,未观察到血液系统、肝脏和肾脏的毒性。治疗前患者表现为胸部隐痛、干咳和食欲不振。治疗后,这些功能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治疗结束后的生活质量评估得分也显著提高。特别是患者不再有胸痛,咳嗽症状减轻,食欲增加,总体健康状况评估得分提高。治疗前后PET/CT扫描结果的差异也解释了患者的改善情况。原发肿瘤大小几乎缩小了一半,纵隔淋巴结消失,锁骨上淋巴结的SUVmax显著降低。因此,采用自体NK细胞免疫治疗、吉西他滨和贝伐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在该患者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5001拉斯维加斯I期临床试验中包含的第一个临床病例之一。希望这项试验能为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未来癌症治疗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