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内三甲医院使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真实态度与疗效
2024-09-05 点击量:1016
糖尿病,这一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正以所有人未曾预料到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2021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到5.37亿,而中国则以1.4亿的患病人数高居榜首。 2022年发布的《中国糖尿病地图》则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自1979年以来,一直呈总体上升趋势,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快速上升。 1.4亿的背后,是更高的治疗成本。据学者估计,2020至2030年间,我国因糖尿病产生的总费用将从2502亿美元激增至4604亿美元,其增速甚至超过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 国内对干细胞治疗的态度
几十年来,尽管已经开发了多种疗法和药物来控制2型糖尿病(T2D),但这些方法大多只能提供短期缓解,而非长期解决方案。 干细胞,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因其独特的再生和旁分泌能力,成为了治疗糖尿病的理想候选细胞。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为T2DM(2型糖尿病)治疗的替代疗法,并认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好疗效。 UC-MSCs能够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它们通过减少胰岛内的炎症因子,如IL-1β,来抑制胰岛β细胞的损伤,甚至逆转部分已经去分化的β细胞,恢复其功能。这意味着,随着UC-MSCs的移植,患者自身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可能得到增强。 其次,UC-MSCs还能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它们能诱导体内的巨噬细胞转化为有益的类型,减少有害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抵抗。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细胞信号传导,但最终目的是让身体更好地利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UC-MSCs还会分泌一种叫做外泌体的小分子囊泡。这些外泌体能够调控脂肪激素的分泌,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保护胰岛、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免受高糖状态的损伤,促进葡萄糖稳态的恢复。 国内干细胞的真实治疗情况
2022年5月,国内的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研究团队公布了一项关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2型糖尿病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该成果发表在《Stem Cells Research & Therapy》上。 这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共招募了91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73名(86.8%)完成了整个试验。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三次静脉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次100mL,含1×10^6/kg细胞数)或相同体积的安慰剂,每次输注间隔4周。
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在治疗后48周时,有20%的患者实现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和每日胰岛素用量减少≥50%的目标,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4.55%。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37名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中,有5名在治疗后12±7.6周内达到了无胰岛素水平,并在接下来的37.2±15.2周内维持了这一状态,而安慰剂组的患者则必须持续依赖胰岛素治疗。 国际上对干细胞治疗潜力的分析
2023年3月14日,一篇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综述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疗法的潜力。 该综述分析了来自PubMed和clinicaltrials.gov的70个试验,最终筛选出6项高质量临床研究,其中4项来自中国。 研究结果显示,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抗糖尿病药物剂量。具体而言,治疗后患者的HbA1c水平平均降低了32%,空腹血糖水平平均降低了45%。此外,C-肽水平的变化也表明胰岛细胞功能得到了改善。 尽管不同研究间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是积极的。
细胞治疗展现了它广阔的治疗潜力,即使尚有深层机制需要深入研究以明确,但它确实展示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糖尿病将不再是不可治愈的障碍。干细胞技术能够把胰岛素泵扔到橱柜里,患者们再也不用围绕疾病来规划生活,这个未来值得期待。